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百六十一章 名望 (第2/2页)
豪杰之士竞相投靠。 中原大地并不是没有英雄,而是英雄无用武之地。 有时候,并不单是需要报国之心,还得有报国的门路。 而岳飞的名气至少保证,加入其中,定然有希望得偿所愿。 无论是求名,求功,还是报仇血恨光宗耀祖,只要加入岳家军,全都有希望。 这就是名望的作用了。 名声这东西,看不到摸不着,说起来虚得很,实际上十分重要。 岳家军之中,真正的精锐,号称十万,张南在前身的记忆中得知,其实这些精锐,总共加起来也不到三万。 而其中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,数量更少,只有步兵一万五,骑兵三千这么多。 这一次北征,连番恶战之后,损耗也很巨大,其精锐兵力数量更少了。 这么一点兵力,就弄出席巻天下的大势来,凭什么? 无非就是岳飞这个名字而已。 有他的旗帜在,众多反金人士就有了主心骨,金兵畏之如虎,朝堂也心怀戒惧。 对于这一点,张南倒是看得通透。 对宋室朝廷的想法,也挺理解的。 如今岳飞名望太高,一呼百应之下,早就势大难制。 这时候,最好的办法,其实是把他供起来,不再领兵打仗,最多做个文官参赞一下军机。 如果还让他打下去,随着收复河山的希望越来越大,真的拿下了开封,打败了金国,直打到漠北,取得灭国之功,还怎么去封赏他? 除了把皇帝让给他做,还能怎么办? 到得那时,世人只知岳元帅而不知皇帝,只听岳元帅指挥,一声令下,做什么都成。 这还了得。 到底是赵家天下,还是岳家天下了。 不得不说,身为掌权者,想得就是有点多。 你有没有反叛的心思不重要,有这个实力也不行。 所以,有些时候,实力强了会招灾,名气大了也会惹祸。 岳飞必须死。 这就是南宋上到皇帝下到群臣的想法。 而且,还不能让他取得灭国之功,否则就来不及了。 按张南的想法,如果想要破局,岳飞也不是没有办法,那就是在铡刀临头之前,先行一步发动,直接反了。 这显然也是做不到的。 成也名声,败也名声。 别忘了岳元帅的名声是怎么回事。 是“精忠报国”。 他只要一举起反旗,人设就崩坏了啊。 前面口号喊得山响,要打金兵,要报效国家,忠于皇帝,这样召唤起来一大票人,转眼就说要造反? 这不是伪君子,真小人吗? 那还有谁会跟他? 当然还是有的,只不过少了一些,以后的路难走一点,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。 但是,还有更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岳飞的性格问题,他总是抱着侥幸心思,对朝廷还抱有期望,那是决不会反的。 就是太阿倒持,生死授于人手,没救了。 所以,动手的先机,他也是抢不到的,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朝廷剥了他的军权,并且,即算是心中不甘不愿,也不得不乖乖的跑回朝廷受死。 “莫须有”的罪名是怎么回事? 无非就是随便寻一个错处来深挖。 但凡做官领兵,还有不违规的吗? 就算做清官做成包拯和海瑞那样,想要找毛病,那也是一找一大推。 自己立身清正,家人呢,仆人呢?总能寻到错处的。 总之,照林安博的话来说,岳飞如今是名望太盛,进退两难。 而张南这里,却是名声点错了方向,传出的勇名,并不让人太过信服,也根本无法给别人太多信心,相信他能带领众人打退金兵,保住地盘。 这样,危机是没有,但是,好处也没有。 “因此,将军必须扬名,才能集众。不但要传扬勇武之名,更得传扬忠义之名。方能取得名份。” 林安博话语铿锵,目光闪闪。